保余老师预测理解与赏析能力题7题 第一部分:理解能力4题
理解能力题是学生最为头疼的,用平常的话来说是“答不到点上”,其实所有的理解能力题,都可以用两个字解决——虚实。
第1题:写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,如“ 当三姐出嫁时,母亲咬着嘴唇,手扶着门框,看花轿徐徐地走去”,表现了母亲当时什么样的心情?(2分)。
答题思路:根据文章内容,来写出人物心理活动这一类的题,答题要点只有四个字:承上启下。
承上启下,就是人物心理活动由两方面组成,第一个心理活动,要能承接上文,与上文内容相一致;第二个心理活动,要能引发后文人物的行为或者事实的转变,也就是启下,虚实相应。
在本题中,第一个承接上文,上文的事实是就是三姐出嫁,那在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时,首先要表现出母亲的不舍;紧跟着母亲又到门口去看,这是下面的情节,是什么引发了母亲手扶门框,看花轿徐徐地走去的行为,则是母亲当时对女儿的牵挂和依恋,这一心理,起到了“启下”的作用。
第2题:结合生活实际,谈谈你受到的启发或你的看法
考题变形:
例1:读完这篇文章,请联系现实生活,谈谈你的感受。(80字左右,3分)
例2:结合本文对“淡竹”的描写,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,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。(3分)
例1:读完这篇文章,请联系现实生活,谈谈你的感受。(80字左右,3分)
答题思路:联系生活谈谈对主题理解,所有的联系生活其实是联系三点,第一点是概文章主要内容,第二点是一句话叙述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,你是怎样做的;第三个是再谈这篇文章的中心。
第一点是这篇文章讲述什么内容,用一句话去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内容,通常占1分。
第二点是写出相应的在生活中相应的事情,就是我在遇上与这篇文章里面相近情况的时候,我是怎样做的。
第三点是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,侧重于从某一方面或某一点,来谈这篇文章的中心。
例2、结合本文对“淡竹”的描写,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,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。(3分)
答题步骤:第一步,需要先概括出淡竹的特征,如它的淡泊名利、谦虚。
第二步,联系自己的实际,我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。
第三步,谈谈你对人生理解,我们应当怎么做,如也应当淡泊名利、谦虚。
第3题,理解某句话(词语)在文中的含义
考题变形:
例1、理解“诡秘”、“面黄肌瘦”在句中的含义。(4分)
(1)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:“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!”
(2)老人说着,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——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。
例2、结合具体语境,理解下列句子中“讪讪”一词语的含义。(2分)
起初 1 号床的女人不肯收,我谎称车小,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,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。
例3、联系全文,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。(2分)
A. 我问:“老先生,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?
B. 不错,人生是漫长的,而且很难到达宿店。
答题思路总述:
某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,任何一句话或一个词,它的意思分为三个层次
第一个是它的本义,就最常见的和最根本的意思。通常并不会直接考本意,而是在回答引申义的时候,有时需要对本义进行适当的解释。
第二个是它的引申义,在这里也叫上下文意,它以对某句话或某个词的本义为基础,根据上下文义来判断的具体所指侧重于哪个方面。
第三个象征义,通常会是在写景或写物时体现,表面上是在写景或写物,其实所要表现的,是与之意韵或内涵相近的思想情感。
例1、理解“诡秘”、“面黄肌瘦”在句中的含义。(4分)
(1)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:“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!”
答题思路:诡秘的本意是指令人琢磨不透的意思,但是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有一个老人一直想去好望角,一直没去成。后来有一次他坐在海边,他们家出生那个地方的海边,突然间就笑着说,看,其实这个地方跟好望角一模一样。诡秘的笑,他们这个诡秘是指的是什么呢,在这篇文章里面,是象征义还是引申义?
是引申义,其实诡秘在这里指一个人心愿实现后,表个老人略带一丝得意的心情。
(2)老人说着,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——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。
答题思路:面黄肌瘦的本义是指一个人外形十分憔悴的意思,而在这句话中,引申意代指指那个册子因为时代久远已经残破不堪了,如同老人一样。这里面我们可以顺便点出一下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,它用的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那个小册子年代久远,。
例2、结合具体语境,理解下列句子中“讪讪”一词语的含义。(2分)
起初 1 号床的女人不肯收,我谎称车小,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,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。
答题思路:“讪讪”一词,表面上是在考它的含义,同学们容易理解成我是用本义好,还是引申义好,或是象征义。但是像这样的题一旦考到“含义”则属于理解能力题,我们说过,所有的理解能力题,都可以用“虚实相应法”来解决。
那么,“讪讪”一词,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,属于“实”,因此,它的答案应为“虚”,答案就是表现了她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