菏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,近年来不仅经济发展迅速,生态环境也愈来愈好。
( 1 )菏泽特产 “黄河鲤鱼”,金鳞赤尾,肉质鲜美,含有丰富的 ______ ,深受人们喜爱。
A .糖类 B .蛋白质 C .油脂
( 2 )菏泽牡丹机场已经通航,高铁正在建设之中、合金锻钢是制作高铁刹车片的材料之一,它属于 ______ (填 “合成材料”或“金属材料”),高速行驶的列车紧急制动时,轮毂盘面和刹车片的温度瞬间可达 700 ℃以上,合金锻钢应该具备耐磨和 ______ 等特性。
( 3 )为了完成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,菏泽积极行动,不断增加绿地面积,探寻二氧化碳的转化方法。下图是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的微观过程,关于该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 。
A .该过程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
B .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种物质中只有乙属于单质
C .丙的化学式为 CH 3 OH
D .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 1 : 1
( 4 )如图为 20 ℃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,则 20 ℃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______ g 。某医药公司要生产 0.9% 的生理盐水 100 吨,需要该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 ______ 吨。
B 金属材料 耐高温 D 36 3.4
【详解】
( 1 ) “ 黄河鲤鱼 ” ,金鳞赤尾,肉质鲜美,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。
故选 B ;
( 2 )合金属于金属材料;
高速行驶的列车紧急制动时,轮毂盘面和刹车片的温度瞬间可达 700℃ 以上,合金锻钢应该具备耐磨和耐高温等特性;
( 3 )由图可知,该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,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: 。
A 、二氧化碳和氢气属于无机物,甲醇是有机物,故该过程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,不符合题意;
B 、二氧化碳是由 C 、 O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,属于化合物,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,属于单质;甲醇是由 C 、 H 、 O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,属于化合物,水是由 H 、 O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,属于化合物,故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种物质中只有乙属于单质,不符合题意;
C 、每个丙分子由 1 个碳原子、 4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,故化学式为: CH 3 OH ,不符合题意;
D 、由化学方程式可知,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: 1:3 ,符合题意。
故选 D ;
( 4 )由图可知, 20℃ 时, 100g 溶剂中最多溶解 36g 氯化钠,故 20℃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 ;
设需要该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x ,根据稀释前后,溶质的质量不变,可得: , x =3.4t 。
验证分子特点的实验:
通过对分子特点的探究,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微观世界里分子构成物质的特点。
实验装置 |
| ||
实验步骤 | 步骤1 | 步骤2 | 步骤3 |
在盛有约4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 如5一6滴酚酞试液,搅拌均匀, 观察现象 |
取步骤I得到的溶液,置于 试管中,再向其中滴加浓 氨水,观察现象 |
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 A、B两个小烧杯中,另取 一个小烧杯C,加入约5ml 浓 氨水。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,C两个小烧杯,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| |
实验现象 | 无明显现象 |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| 烧杯A中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,烧杯B中无变化 |
实验解释 | 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氛分子,氨分了进人烧杯A中,使溶液变成红色.而烧杯B中没有氨分子进入 |
实验原理 |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且分子总是做不停地无规则运动。将水和酒精充满容量瓶,混合均匀后,若液面发生下降,则可验证分子间存在间隙。 | ||
实验用品 | 100ml 容量瓶 1 只、 100ml 烧杯 2 只、餐纸、保鲜膜、棉线一根、无水酒精、 纯净水、品红溶液。 | ||
实验装置 | ![]() | ||
实验步骤 | 实验结果 | 实验结论 | |
实验方案一 | (1) 打开容量瓶,用小烧杯移取 70ml 已滴加了品红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。 (2) 用小烧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满。 (3) 塞上容量瓶塞,有液体溢出,用餐纸擦干。倒置容量瓶几次,使液体充分混 合,观察液面下降情况。 |
液面下降 1.5cm 左右,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| 优点: (1) 酒精用量少,该实验只需耗费 30ml 左右的酒精 (2) 滴入品红溶液的水呈红色,可明显观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,容量瓶中液体分 层,上层无色,下层红色。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匀红色。 (3) 倒置前容量瓶充满液体,排除了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容量瓶上导致的误差。 (4) 实验现象明显,混合后液面下降 1.5cm 左右 (5) 实验操作简单,实验用品少 缺点:将充满的容量瓶塞上容量瓶塞会有液体溢出,这个操作不规范。 |
实验方案二 | (1) 打开容量瓶,用小烧杯移取 70ml 已滴加了品红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。 (2) 用小烧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满。 (3) 用保鲜膜迅速包裹容量瓶,然后将保鲜膜用细线捆紧。用手掌压住容量瓶口, 倒置容量瓶几次,使液体充分混合,观察液面下降情况。 |
液面下降 1cm 左右,实验现象非常明显。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容量瓶外壁, 并无液体溢出。 | 优点: (1) 酒精用量少,该实验只需耗费 30ml 左右的酒精 (2) 滴入品红溶液的水呈红色,可明显观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,容量瓶中液体分 层,上层无色,下层红色。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匀红色。 (3) 倒置前容量瓶充满液体,排除了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容量瓶上导致的误差。 (4) 实验现象明显,混合后液面下降 1cm 左右 (5) 实验操作简单,实验用品少 (6) 方案二很好的解决了方案一的缺陷,且实验效果好。 |
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