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列各种叙述正确的是( )
A.水结成冰后,水分子停止了运动
B.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
C.氯化钠晶体由氯化钠分子构成
D.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,原子也能够再分
【分析】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,微粒在不断的运动;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;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;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,据此解答.
【解答】解:A、水结成冰后,水分子在固定的位置运动,故A错误;
B、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,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,故B正确;
C、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,故C错误;
D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,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,故D错误;
故选:B。
【点评】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溶液的有关知识,完成此题,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.
验证分子特点的实验:
通过对分子特点的探究,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微观世界里分子构成物质的特点。
实验装置 | |||
实验步骤 | 步骤1 | 步骤2 | 步骤3 |
在盛有约4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 如5一6滴酚酞试液,搅拌均匀, 观察现象 |
取步骤I得到的溶液,置于 试管中,再向其中滴加浓 氨水,观察现象 |
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 A、B两个小烧杯中,另取 一个小烧杯C,加入约5ml 浓 氨水。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,C两个小烧杯,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| |
实验现象 | 无明显现象 |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| 烧杯A中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,烧杯B中无变化 |
实验解释 | 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氛分子,氨分了进人烧杯A中,使溶液变成红色.而烧杯B中没有氨分子进入 |
实验原理 |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且分子总是做不停地无规则运动。将水和酒精充满容量瓶,混合均匀后,若液面发生下降,则可验证分子间存在间隙。 | ||
实验用品 | 100ml 容量瓶 1 只、 100ml 烧杯 2 只、餐纸、保鲜膜、棉线一根、无水酒精、 纯净水、品红溶液。 | ||
实验装置 | |||
实验步骤 | 实验结果 | 实验结论 | |
实验方案一 | (1) 打开容量瓶,用小烧杯移取 70ml 已滴加了品红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。 (2) 用小烧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满。 (3) 塞上容量瓶塞,有液体溢出,用餐纸擦干。倒置容量瓶几次,使液体充分混 合,观察液面下降情况。 |
液面下降 1.5cm 左右,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| 优点: (1) 酒精用量少,该实验只需耗费 30ml 左右的酒精 (2) 滴入品红溶液的水呈红色,可明显观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,容量瓶中液体分 层,上层无色,下层红色。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匀红色。 (3) 倒置前容量瓶充满液体,排除了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容量瓶上导致的误差。 (4) 实验现象明显,混合后液面下降 1.5cm 左右 (5) 实验操作简单,实验用品少 缺点:将充满的容量瓶塞上容量瓶塞会有液体溢出,这个操作不规范。 |
实验方案二 | (1) 打开容量瓶,用小烧杯移取 70ml 已滴加了品红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。 (2) 用小烧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满。 (3) 用保鲜膜迅速包裹容量瓶,然后将保鲜膜用细线捆紧。用手掌压住容量瓶口, 倒置容量瓶几次,使液体充分混合,观察液面下降情况。 |
液面下降 1cm 左右,实验现象非常明显。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容量瓶外壁, 并无液体溢出。 | 优点: (1) 酒精用量少,该实验只需耗费 30ml 左右的酒精 (2) 滴入品红溶液的水呈红色,可明显观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,容量瓶中液体分 层,上层无色,下层红色。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匀红色。 (3) 倒置前容量瓶充满液体,排除了会有部分液体残留在容量瓶上导致的误差。 (4) 实验现象明显,混合后液面下降 1cm 左右 (5) 实验操作简单,实验用品少 (6) 方案二很好的解决了方案一的缺陷,且实验效果好。 |
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