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,以下推理正确的是( )
| A. |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,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|
| B. |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,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|
| C. |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,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|
| D. | 金属能导电,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|
考点:
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;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;原子的定义与构成;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.
专题:
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;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;物质的分类.
分析:
A、根据空气由不同种元素组成,属于混合物进行解答;
B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;
C、根据离子特征进行解答;
D、石墨可以导电.
解答:
解:A、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,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,例如空气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,属于混合物,故A说法错误;
B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,在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,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,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,故B说法正确;
C、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,但不是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,例如离子中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,故C说法错误;
D、金属能导电,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,例如石墨可以导电,故D说法错误.
故选B
点评:
学会通过举实例的方法来证实结论的错误,即通过举出反例的方法来验证观点是否正确.
离子 | 所用试剂 | 方法 | 现象 | 化学方程式 |
Cl- | AgNO3溶液和稀HNO3 | 将AgNO3溶液滴入待测液中,再加稀HNO3 | 生成白色沉淀.且不溶于稀HNO3 | AgNO3+NaCl==AgCl↓+NaNO3 |
SO42- | BaCl2溶液和稀盐酸 | 将稀盐酸滴入待测液中,再加BaCl2溶液 | 滴加稀盐酸无现象,滴加 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,且沉淀不溶于稀盐酸 | BaCl2+Na2SO4==BaSO4↓+ +2NaCl |
CO32- | 盐酸(或HNO3) 和澄清石灰水 | 向待测液中加入盐酸(或HNO3).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| 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,此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| Na2CO3+2HCl==2NaCl+H2O+ CO2↑ CO2+Ca(OH)2==CaCO3↓+H2O |
OH- | 酚酞试液、紫色石蕊试液或红色石蕊试纸 | ①将酚酞试液滴入待测液中 ②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待测液中 ③将待测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 |
①溶液变红 ②溶液变蓝 ③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|
—— |
H+ | 紫色石蕊试液或蓝色石蕊试纸 | ①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待测液中 ②将待测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|
①溶液变红 ②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|
—— |
NH4+ | 浓NaOH溶液 | 将浓NaOH溶液加入待测液中,加热,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(或用玻璃棒蘸浓盐酸置于试管口) | 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,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(或遇到浓盐酸产生大量白烟) | NH4Cl+NaOH![]() |
Cu2+ | NaOH溶液 | 将NaOH溶液加入待测液中 | 生成蓝色沉淀 | CuSO4+2NaOH==Cu(OH)2↓ |
Fe3+ | NaOH溶液 | 将NaOH溶液加入待测液中 | 生成蓝色沉淀 | FeCl3+3NaOH==Fe(OH)3↓+3NaCl |
物质 | 检验方法 | 实验现象 | 典型化学式 |
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 | 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 (1)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(2)滴人稀盐酸和BaCl2溶液[或 Ba(NO3)2溶液] |
(1)溶液变红 (2)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,再加入BaCl2溶液有自色沉淀生成 |
H2SO4+BaCl2==BaSO4↓+2HCl Na2SO4+Ba(NO3)2==BaSO4↓+2NaNO3 |
盐酸及可溶性盐酸盐 | 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 (1)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(2)滴人AgNO3溶液和稀硝酸 |
(1)溶液变红 (2)有白色沉淀生成,且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|
HCl+AgNO3=AgCl↓+HNO3 NaCl+AgNO3==AgCl↓+NaNO3 |
碳酸盐及碳酸氢盐 | 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 (1)加稀盐酸或稀硝酸 (2)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。 |
有气体生成,且该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| Na2CO3+2HCl=2NaCl+H2O+CO2↑ NaHCO3+HCl=NaCl+H2O+CO2↑ |
铵盐 | 将铵盐与碱混合共热 |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| NH4Cl+NaOH![]() |
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